谁发明的太监
1 太监制度最早出现在中国,但并没有确切的发明人。
2 太监制度的出现起源于古代帝王对于后宫的控制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监逐渐成为宫廷中的一支重要势力。
3 太监制度在以前的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之一。
是竖刁,历史上第一个记载的太监是齐桓公时代的竖刁,竖刁身无长技,但此人攻于心计,为了能够接近齐桓公,自己亲自阉割,成为了齐桓公的亲信。在齐桓公病危的时候,竖刁作乱不给齐桓公饭吃,最后齐桓公活活饿死。
太监最初是由中国明朝时期的官方设立的,他们是指被宦官割去男子器官且服侍在皇室内的男性,通常会被派遣在宫廷中担当一些特定的管理职务,但是不具有任何传承血脉或继承权力的可能。
之所以设立太监是为了避免统治家族在一个传承中出现问题,一些皇帝经常会派遣太监里应外合,实行一些特殊的决策。因为太监不会涉及到家族利益的问题,所以成为了皇帝们的得力助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清朝这样在历史上受到更多关注的王朝也逐渐设立了太监。
西周时期出现了 太监。由于当时在皇宫内廷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东周开始各诸侯国也相继设置了太监。
秦汉以后,太监制度更加详备,太监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1 太监是一种历史上的特殊人群,他们在明清两代被广泛使用,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明者。
2 太监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宫廷,其主要职责是照顾皇室的后宫妃嫔以及宫廷内部的一些事务。
由于太监不能生育,他们被视为安全可靠的选择。
3 太监的出现和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1 太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群体,其发明者无从考证。
2 太监起源于汉朝,由于当时的皇室对权力的掌控非常紧密,为了避免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便开始将男子阉割成太监。
3 太监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在宫廷内服务皇帝和皇后外,还负责管理宫廷内的财物和文书等工作。
因此,虽然无法确定太监的具体发明者,但太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周朝
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的姓名,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太监是齐桓公
姜小白时代的竖刁。
1,竖刁,又名竖刀,春秋时期齐国
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桓公病危时作乱,最终被埋伏的兵甲杀死,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宦官。
2,竖刁,春秋时期齐国人,是齐国的宦官。因为当时的宦官不是被阉割过的男性,所以,竖刁刚开始还不算是真正的太监。此人心狠手辣,对待他人如此,对待自己亦是如此。为了博取齐桓公的信任,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就把自己给阉割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监。
3,竖刁自宫之后,果然得到了齐桓公的宠信,当时的齐国的相国管仲
临死前曾对齐桓公说:“人情莫过爱其身者,竖刁不爱其身,岂能爱君平?”也就是说,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能够狠下心进行自我庵割,绝对不会忠君爱国,但齐栢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诫。
4,在竖刁手握大权后,就开始作乱,甚至不把齐桓公放在眼里。齐桓公病重时得了重病,竖刁就不允许给他送饭吃,结果活活给饿死了。竖刁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就选择了好控制的无诡继位。多行不义必自毙,因为竖刁做尽坏事,大臣就联合起来,以召他商量国事为名,在宫中伏杀了他。
周王朝的第五代国君发明的太监。
公元前976年,周昭王在南征楚国的时候被楚人设计淹死在汉江。在此危难之下,周昭王的太子姬满继位,这就是周穆王,大周朝第五代天子。而这时内忧外患不断,首先是周边少数民族活跃,开始不听从周王朝;其次是,国内的诸侯王,也开始离心离德。但是,周穆王认为要解决外患,必须要稳定内部,而他认为是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和矛盾。因此,停止对外征讨,开始关注内部矛盾,加强统治。而周穆王为了对内加强统治,因此请来了当时甫国的国君甫侯,这位甫侯家族历代都是研究刑狱,一方面,研究刑法制定,实施;而另一方面,跟太监产生极为相关的是,他也研究,刑罚技术,这其中就包括阉割技术。而阉割之术最早起源于上古,对待被俘的俘虏,因为在当时,强烈的生殖器崇拜,割去对手的生殖器也是一种侮辱。甫侯向周穆王建议,要加强统治,平息内部的离心离德,必须加强刑罚。周穆王很是赞同,于是重用甫侯开始制定周王朝的刑法和刑罚制度。
1 中国古代发明了太监制度。
2 太监制度起源于汉朝,是为了保障宫廷的安全和皇帝的权力而设立的。
3 太监制度在明清两朝达到巅峰,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
延伸:太监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既有一定的权力,又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
在现代社会中,太监制度已经逐渐被废除,但是太监这一特殊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1 太监这个职业历史悠久,有很多国家都存在过太监制度。
2 在中国封建社会,太监是一种专门负责皇帝后宫管理和宦官机构运营的人员。
3 目前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位人物发明了太监这个职业,但可以确定的是太监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叫?…真实答案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孙耀庭,公元1916年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不止是清朝最后一个太监,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代表着几千年太监制度的终结。文革后住进广化寺,直到1996年去世,出版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也被拍成了电影。在书中叙述了太监的这一行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最终结局如何
根据我所了解的,清朝最后的一批太监主要有这几个结局:
一是在清朝灭亡前期,清廷自身就已经萧条不堪,经济不济。这期间就陆陆续续有一些太监就遣散了或者解除他的职位了,但是基本对于遣散的,清廷都会有一些遣散费的,所以还不错。而对于有些手脚不干净或者头脑不灵活,不懂阿谀奉承,做事不灵泛,又没有关系的太监就直接赶出宫外了,这种太监就没有任何赔偿的。
二是在清廷灭亡之后。当时袁世凯是允许皇帝等宫内皇亲贵族仍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并且每年还有固定费用拨给他们的。所以有的比较灵泛的贴身太监,能够得到皇帝等皇亲贵族宠爱的,依旧可以就在宫内当差。至于其其它无关紧要,又得不到主子宠幸的太监,就只能被赶出宫去,他们有的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还能混口饭吃,有的由于年迈,有家的就回老家投靠家族亲戚,没亲戚的就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维持生计。
历史上的太监命运如何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皇帝可以随意处死。小太监如果没能成为大太监他们的结局不是被打死就是孤独终老。而大太监有些会得到善终,有些则被处死。
善终的太监 怀恩
怀恩是明代的一个好太监明孝宗幼年时得到他设法保护才得以长大。除此以外明宪宗时朝中有些正直的大臣因为劝谏而得罪皇帝多亏他多方维护才免于一死。最后他因为积劳成疾在弘治元年病逝,死后孝宗为他立祠堂纪念。
被处死的太监 刘瑾
刘瑾是明武宗时期的太监,飞扬跋扈。当时人称站皇帝,他甚至代替皇帝处理政务最后导致朝政混乱。野心膨胀的他居然想要谋反,他被告发后家里搜出许多金银珠宝,还有玉带,玉玺等物品。最后被判凌迟处死。
太监即宦官,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太监及其太监制度也贯穿着封建王朝的始终,其为服务帝王家所用,这一群体数量之大,在其使命完结之后,他们最终命运又如何呢? 第一种我们暂且称之为还未开始就结束型。在古代医疗技术的相对落后和卫生条件低下的情况之下,因大出血、感染而殒命的小孩不计其数。家庭以为将孩子送进宫可以换得他们生存环境的稍许改善,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处理不得当,导致疾病危及生命,侍奉生涯还未开始,这部分人就被淘汰了。
当然,也不乏在宦官生涯中过活的风生水起的人,这部分人通常归宿较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过“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替国家工作得很好的宦官”,如被处以宫刑但仍创造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司马迁,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郑和,他们可以说是宦官中的佼佼者。以这一类人为代表的太监(并不是指这两个人),通常身居高位,有钱有权,多半在外面收了养子,养子有点良心,便会来接宫中退休的老父亲回家;再者,有些太监会在宫外置办私宅,如清末的小德张、李莲英等在宫外都有自己的私人住所,年老退休之后就回到自己的住宅颐养天年。部分有了子女之后再入宫为宦官的人,最后自然而然就是回到子女身边。有亲人的陪伴,晚年生活通常不至于太惨淡,这部分人的结局一般不会太差。
而对于那些早年没有子女,一直侍奉宫廷始终的人,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另有安排。为彰显人文关怀,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行业工会,安排这些年老太监的晚年归宿,场所多为寺庙、祠等地。清朝就有一个褒忠护国祠,专门收留太监。虽然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可是过习惯了宫内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的生活,现在身体上的自由恢复了,无须再和宫内生活那样操劳和提心吊胆,他们反而不适应了。身体上的残疾,难免遭受非议和歧视,没有亲人朋友的陪伴,情感的匮乏,精神上的折磨也由之产生。在此情境之下,许多太监也就自暴自弃,在自我迷离中凄凉的度过自己最后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金永华:《闲话太监》袁闾琨:《太监简说》中国太监出现是哪一年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由张之亮执导,莫少聪、温碧霞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穷孩子来喜为求全家丰衣足食而自请净身,却碰上废除帝制而改去学戏,后为逃避军阀追踪而混入紫禁城当了太监,又在不久后被皇帝逐出紫禁城而开始漂泊生涯的故事。该片于1987年10月24日在中国台湾上映。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到底经历过什么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
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其时15岁。
1924年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倒戈进京。溥仪躲到他姑母荣寿固伦家,随着钻进日本驻华使馆。孙耀庭出皇宫后,曾在摄政王载沣家里继续伺候婉容。一个多月后,婉容找溥仪去了。从此,孙耀庭结束了太监生涯。
1926年,孙耀庭回到北京北长街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住在这里的还有40多个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太监。
文革后,孙耀庭住进广化寺,直到1996年逝世,终年94岁。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太监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当时他们被称作“寺人”,后来才逐渐的被阉人、宦官、太监等名称代替,由于太监的身体构造经过了“特殊处理”,所以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们才放心的让太监呆在皇宫里侍候妃嫔的生活起居。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太监这一特殊群体才被取消掉。那么,晚清最后一个太监是谁,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名叫孙耀庭,原名留金,他出生于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穷苦家庭,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每个人都害怕了过这样的生活,留金也不例外。有一天,留金看到了“荣归故里”的大太监小德张,那种排场让留金羡慕不已。此时他心里的想法就是当太监才是最好的出路。于是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对于他的想法起初还是反对的,因为他们知道成为太监之后意味着什么。后来在留金的一再恳求下,父母才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
由于家里没钱,净身只能在自家进行,由留金的父亲亲自操刀,由于家里没有麻药,留金在净身过程中痛得昏了过去,直至三天后才醒过来。谁知,他醒来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父亲说的“清朝灭亡了”,这句话也就意味着没人需要太监了,留金的净身“手术”白做了!
自认倒霉的留金就这样在家里过了一段时间,后来末代皇帝溥仪又面向社会招聘太监。此时,留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就去应聘并正式成为了一个太监,从此他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孙耀庭。此后他凭借自己那股聪明机灵劲,很快就在宫中站稳了脚,并被分去伺候端康太妃!
后来,由于宫中失窃,孙耀庭被牵连其中被赶出了皇宫,此时的孙耀庭只能回到老家跟哥哥们一起生活。然而不久后,失窃事件被查了清楚,孙耀庭又被招进了宫中,这时他的任务就是侍候婉容皇后!
然而好景不长,冯玉祥逼宫,溥仪被赶出皇宫,此时的孙耀庭算是彻底失业了。之后他又回到了老家,靠做些零工免强度日。解放后,孙耀庭得到了政府的关怀,生活质量大大得到了提高。就这样直到1996年孙耀庭才逝世,终年94岁。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到底经历过什么?
太监,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官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专供都城皇室成员役使的宫廷要员,通常是被有意阉割的普通百姓或奴隶,他们是皇家的仆人。
而清朝,作为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由兴盛到衰败仅仅存在两百余年,这里面当然也有太监的存在,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想要问了,清朝都这样了,那么这其中的最后一个太监,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在清朝末期,孙耀庭便是这样的一个经典的例子。作为清朝的最后的太监,他的经历可谓是及其悲惨,甚至是所有太监的一个缩影。
孙耀庭,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家里面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将已经成年的孙耀庭送到了宫里当太监,原本以为他的一生就这样过下去,可是这样安稳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溥仪就被迫在养心殿签署了退位诏书,而他也就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后来伪满洲帝国还是被推翻了,晚年的他生活过得非常的苦,据他的回忆,他曾经在北京和40多个太监住在一个破烂简陋的小出租屋里面,每天就靠着串巷的靠捡破烂、煤渣为生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才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那就是做一名寺庙管理员,负责全市寺庙的管理工作。
我们在孙耀庭的回忆中,得知他在当宫中当太监时,最为煎熬的就是夜里当班守在寝宫外,身为太监在当班期间不能有些许的懈怠,必须得时刻准备听候主子们的传唤。有一次孙耀庭在守夜的时候困意十足,忍不住打起了瞌睡,被总管太监发现后,狠狠的打了一顿。孙耀庭很是奇怪,为何别人值班的时候都不会犯困,其中有什么秘诀吗?后来在一个好心的太监那里得知,为了避免夜间当班打瞌睡,有经验的太监都会在自己的鞋里放一个苍耳,这个苍耳全身长满了尖刺,只要困意上来想要打瞌睡,就会被苍耳刺痛脚掌,疼的立马清醒过来。光是听这样做就可以联想到画面是多么的痛苦了。但还好他晚年能稍微过得好一点了。
这样看来,太监的命运还是悲惨的,既不能有自己的家庭,更不能有自己的孩子。
我国最后一个有名的太监叫做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小名留金,公元1916年托关系进入紫禁城成为一名太监,1924年冯玉祥倒戈进京,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孙耀庭结束了他的太监生涯。
那么孙耀庭是怎么走上太监这条路的呢?
孙耀庭出身于贫农家庭,一家6口,父母亲和4个兄弟,父亲在村里私塾教师家里帮忙种地,母亲也为这个教师家里做饭,孙耀庭也趁机能免费上几年学。后来因村霸的欺凌和诬陷,父母失去了工作,一家6口最后不得不上街乞讨。
也是这时,孙耀庭想起前几年“衣锦还乡”的大太监小德张,小德张回乡时的排场,对于孙耀庭这样没见过大世面的人来说,就是一场奢侈豪华的演出。那热闹的场面,威风的派头,请全村吃的精致的酒席,三天三夜不断的大戏,孙耀庭一直记在心里。怀着对富裕生活的憧憬,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孙耀庭决定要进宫当一名太监。他的父亲虽然不舍,但也没有办法,当天就给他净了身。
可命运总要捉弄人,当孙耀庭醒来时,才得知消息,宣统皇帝下台了,当时正值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这对孙耀庭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至此以后他成了村里人笑话的对象,农活也干不了了,成了家里的一大负担。
等到袁世凯称帝、溥仪回宫,重新开始招太监,孙耀庭才通过介绍进了宫。由于他的聪明机灵,一次排戏是被端康皇贵太妃看中,参加了戏班,讨得了端康皇贵太妃的欢心,然后“一步登天”,被派去伺候端康皇贵太妃。后来因溥仪对太监的不满,遣散了宫里的太监,他回到农村,只能靠兄弟的接济生活。命运似乎总在跟他开玩笑,不久后,溥仪又接回了部分太监,孙耀庭也在其中,回宫后他成了皇后婉容的贴身太监,这也是他太监生涯的巅峰,可那时候的清朝已经不复从前,他再也无法达到小德张那样的富裕风光。
太监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由于太监身体结构的“特殊”,各朝代统治者都放心让太监留在皇宫服侍妃嫔。这样特殊的宦官群体直到清朝末年被取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末最后一个太监是谁,他经历了哪些?
清末最后一个太监名叫孙耀庭,原名留金。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有许多兄弟姐妹。在那个吃穿都成问题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这样的生活,留金也不例外。一次,留金看到了衣锦还乡的大太监,这让留金心生羡慕。此时,他知道,成为太监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是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起初,他的父母不赞成他提出的想法,因为他们明白当太监是什么意思。后来,在留金的再三恳求下,他的父母勉强答应了他的要求!
家里缺钱,净身的过程只能在家里进行。留金的父亲亲自操刀。因为家里没有麻醉剂,留金在清理身体的过程中晕倒了,直到三天后才醒来。
不幸的是在留金准备进宫时,清政府已经是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所以留金也并没有在皇宫待多久,清政府就倒台解体了,他也出宫做起了流动商贩讨生活。
太监又被称为宦官、阉人、寺人、内侍等等,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期。我们知道但凡是太监,就是和一般正常的男人有了本质的区别,俗称“净身”,而只有净了身之后才能有机会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和皇帝的妃子们。那么,晚清最后一个太监是谁,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原名留金。首先我先从小德张回乡开始讲起。
一、小德张回乡
据史料记载,小德张回到天津静海县当天,热闹非凡,只见那小德张的派头,比县太爷还要威风。对于这些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而言,绝对是他们生平见过的最大排场。
回到老宅后,小德张不仅大手一挥,请全村老小吃肉包子,还准备了许多精致的酒席,大宴亲朋;助兴的戏班子,在小德张家里连唱三天大戏;酒桌上吃剩的泔水桶,摆了满满一条街,任凭家乡的穷娃娃们随便吃。
街头的角落里,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对这种排场羡慕不已。
二、净身
那个孩子叫留金,他出生于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穷苦家庭,看到小德张的排场后,此时他心里的想法就是当太监才是最好的出路。于是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对于他的想法起初还是反对的,因为他们知道成为太监之后意味着什么。后来在留金的一再恳求下,父母才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
由于家里没钱,净身只能在自家进行,由留金的父亲亲自操刀,由于家里没有麻药,留金在净身过程中痛得昏了过去,直至三天后才醒过来。谁知,他醒来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父亲说的“清朝灭亡了”,这句话也就意味着没人需要太监了,留金的净身“手术”白做了!
三、美梦成真
留金的太监梦碎了,但他已经成了残疾人,田里的农活干不了,只能游荡在乡里,终日郁郁寡欢。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小名留金。
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其时15岁。
1924年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倒戈进京,把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溥仪躲到他姑母荣寿固伦家,随着钻进日本驻华使馆。
孙耀庭出皇宫后,曾在摄政王载沣家里继续伺候婉容。一个多月后,婉容找溥仪去了。从此,孙耀庭结束了太监生涯。
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于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一提起太监,大家肯定会想到汉朝臭名昭著的十常侍,明朝乌烟瘴气的阉党,今天要说的是晚清最后一个太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一个被历史所愚弄的牺牲品。他身世凄苦,在动荡的年代里颠沛流离,虽然拥有着残缺的身体,却有一个完美善良的内心,他的名字叫做孙耀庭。
家庭贫困,父母沦为乞丐
孙耀庭出生在天津,父母都是农民,一家6口,孙耀庭排行第二。他读了四年书,好景不长,父母沦为乞丐,聪明的孙耀庭哀求父亲送他去宫里当太监,原因是看到大太监小德张“衣锦还乡”。
几经辗转,终成太监
辛亥革命后,孙耀庭的太监梦被阻塞了。几年后,袁世凯复辟。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不顾民国公告,向民间征召太监宫女,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忍受了人世间最大的污辱,终于当上了太监。
太监生涯
孙耀庭先后侍奉过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端康皇太妃、婉容皇后等等。后来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孙耀庭再次被请到长春给溥仪当差,期间耳濡目染,学会了察言观色,溜须拍马。
回乡生活,捡废品为生
回乡后,和几个太监一起过日子,十分凄苦。孙耀庭他们每天只能吃上两餐杂粮,有时为了生活,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拣些煤渣、废品。
解放后,过上幸福生活
解放后,国家对这部分人有了特殊的关照,用孙耀庭的话讲:“解放后,我们太监有了幸福生活。”话中饱含着喜悦和对党的感激。最初政府发给他们每月16元的生活费,后来还给孙耀庭安排了工作,负责寺庙的管理。晚年口述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临终前还留下了一副感恩的对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总结:孙耀庭的一生是悲剧的,但也是幸运的,悲剧的是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幸运的是他熬到了新中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太监,请问当年是怎么止血与消毒的呢
据“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一书上说,切割完成后,使用新鲜稻草烧成的草木灰止血。新鲜草木灰没有病菌,本身带有碱性可以消毒。草木灰的遇水粘连性也好,可以很快在创面上形成覆盖。在止血的同时,使用鹅毛管或麦秸插入尿道口。防止尿道口肌肉闭合粘连。否则人会被活活憋死。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也是比较幸运的丞相,虽然在最后爆发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但好待在丞相位置上安安稳稳坐了7年之久。令人惊奇的是,上一任李善长,稍有逾越就被朱元璋罢免,反而胡惟庸为虎作伥竟然没事,实际上是朱元璋老谋深算,不但想除掉胡惟庸,甚至还想废除丞相职位。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具体看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等相关内容。